中国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指南 科普动画
高血压常常被称为是无声杀手,在中国,高血压是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患者超过2.7亿人。它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高血压现状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很多人对高血压还没有有正确认识,很多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也没有治疗的意识,即使是有监测血压意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医院由医生帮助测量的血压才最准确,而不重视家庭血压的监测。 此次《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的发布,就是为了提高国民对家庭血压的重视,普及正确的血压监测方法,强调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提升国民的健康意识,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坚持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血压,坚持治疗,将血压控制好,积极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等急性事件的发生,减少由高血压引发的悲剧.....
健康辟谣榜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连续三年与相关单位联合发布年度健康谣言榜单,旨在通过权威辟谣的方式,进一步传播科学健康信息,帮助网民提高识谣辨谣的能力......
少吃能延长寿命?
肥胖会增加多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以及癌症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因此,科学界一直热衷于热量限制的研究。此前,针对线虫、果蝇和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动物实验都表明,在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营养元素摄入充足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热量(也叫卡路里)摄入,可以有效改善健康状况并延长寿命。近日,英国《自然老化》期刊上刊载了首个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热量限制对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确有减缓作用,可降低10%~15%的死亡风险.....
血脂变化差异
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检出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控制血脂由此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近日,我国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的新研究提示,血脂管理应关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变化,年轻男性(40岁前)和40~49岁女性血脂增长速度最快,这两个人群在关键窗口期就实施血脂干预,健康获益更大.....
肠促胰类降糖药怎么用
肠促胰类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重要降糖药,是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该类药物降糖疗效可靠且安全,具有减轻体重、降低收缩压、改善血脂谱等益处。作为一种新药,很多糖友对其种类、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还不是很了解。本报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解答了读者关于GLP-1受体激动剂常见的8个问题....
确诊糖前的糖耐检查
糖尿病前期又名糖调节异常,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两大类状态。一项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糖前期人群比例达15%~50.1%,规模远超糖尿病患者数量。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发文指出,当前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存在问题,不足以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文章建议,应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血糖超过8.6毫摩尔/升作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阈值,可多筛查出25%~42%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糖友需要双控
“无形的杀手”——糖尿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在全球范围内消耗了相当大比例的医疗资源,在中国更是如此。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慢病中心)联合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覆盖我国31个省份成人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发现,仅有20.1%实现了最佳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和最佳血压控制(低于130/80毫米汞柱)。此研究结论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
精准控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全球约12.8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但只有一半人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控制。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健康、肥胖超重、精神压力大,使得高血压患病率继续上升。临床上多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帮患者控制血压,但发表在《个体化医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提示,精准医疗时代,对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个性化评估,并选择适宜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糖友喝饮料的健康分级
得了糖尿病后,患者的日常饮食便有了不少禁忌,尤其是各种饮料,让不少糖友避而远之,认为都是健康“杀手”。实际上,有些“饮料”碰不得,而有些饮料却有益健康。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对饮料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